智能家居必將崛起 但誰來為安全負責?
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6/12/19 15:40:56【打印】
市場的風向早已轉變。現在,人們對智能設備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享受。
將來有一天,一切開關按鍵都將消失。人們再也不需通過遙控器來轉臺,或者通過開關來關燈。這些設備都將按照其設計的功能自動運作,完全不需使用者操作:不需拍手、不需語音指令、也不需在空中畫手勢。它們將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因此不需人為介入。這將是無可避免、非常接近、且非常真實的未來。智慧科技已經來臨,而且只會越來越聰明。
智能家居市場風向已轉變 物聯網安全問題誰買單?
人們在討論這些科技及物聯網(IoT)時通常會以這些設備和基礎架構是否自動化來作為它是否“智能”的標準,但其實光自動化還不算。
首先,任何歸類在物聯網之下的設備都必須超越其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它必須要能像個人計算機一樣接收、處理、傳送數字信息。要達到這點,它必須具備第二項條件,那就是:聯機能力。設備必須能夠連上互聯網,甚至要能和附近的其他智能設備溝通。
比方說,智能家居中的自動化窗簾會在日出時自動打開,此時將觸動室內的智能燈泡自動熄滅。這樣的連動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讓室內明亮,而且可以節省能源。另一個設備之間彼此溝通的例子是,每當電話鈴聲響起時,智能電視就自動調低音量,讓用戶更容易聽到電話鈴聲。自動化與聯機能力既是物聯網的動力,也是阻力。
家庭物聯網必將崛起
物聯網的發展已停滯多年,因為用戶發現智能設備并不實用。而且這些獨特的設備生產成本很高,因此價格居高不下。幾年前,它們可說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而且,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適當的基礎建設讓人人都能連上互聯網。因此,早期的采用者皆是科技狂熱者,而且要負擔得起物聯網設備,又要位于能夠發揮這類設備效益的地區。然而,物換星移,市場的風向早已轉變。現在,人們對智能設備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享受。這一點,業界早已留意。市場的風向早已轉變。現在,人們對智能設備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享受。這一點,業界早已留意。
那些市值動輒數十億的美國硅谷科技公司,競相追逐創新,因此推出各式各樣的物聯網設備供大眾選擇。所有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只要是漠視這股趨勢變化者,終將被市場所遺忘。這令人聯想到當年的手機巨擘正是因為未能抓住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需求趨勢,最后消失在地平在線。
2018年,全球將有超過十億個連網設備
市場研究顧問機構Gartner甚至預言,至2018年,全球將有超過十億個連網設備,而這數字還只包括智能家居而已。另外十億個設備預料將出現在智能商業建筑,其余的十億個設備則將分布各種不同產業,如:醫療、交通運輸以及其他推動智能城市運作的產業。
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的都會區都已開始擁抱智能家庭浪潮。在這些地區,物聯網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日常必需品。
在出行量極大的日本大都會地區,通勤族可借助家庭自動化來善用出行的時間并節省能源。例如,配備智能廚房家電的公寓可在主人踏入公寓門口的同時已準備好美味的料理。
在老年人口龐大的德國,許多人都選擇配戴健康監視器。當發生緊急狀況時(如心臟病發),設備就能自動呼叫緊急救援。因此,這類監視器確實可以救人一命。
負起家庭物聯網的安全責任
家庭物聯網的普及終將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然而,缺乏統一的監理機構來制定這些設備的功能與安全規范,長期下來將衍生許多安全問題。那么,問題是:誰應負起物聯網的安全責任。
物聯網的版圖正在不斷演變。隨著物聯網走出家庭、進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導權將大為削弱。是不是該由物聯網的使用者來承擔?就目前而言,答案似乎如此。因為,使用者能自由選擇要在家中導入哪些設備。他們可以在家中安裝一套智能家庭娛樂系統,并完全掌握每次使用時設備會將哪些信息傳送給廠商。使用者永遠必須在個人的隱私和安全、以及生活的舒適與滿意之間做出取舍。但物聯網的版圖正在不斷演變。隨著物聯網走出家庭、進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導權將大為削弱。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新的智能公寓已經開始配備物聯網設備,如:監視保全攝影機或緊急情況傳感器。這些公寓的住戶將被迫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監視。想象一下,假使未來所有新蓋的大樓,不論公家或私人住宅,都必須安裝這些物聯網設備會是什么情況。
一旦智能科技廣泛應用在公共建筑或交通工具,使用者將完全無法掌握自己的隱私和個人安全。如此一來,安全的重擔將從使用者移轉到物聯網設備的生產者。那么,廠商應該先預見哪些危險才能保護其使用者和其企業本身,防范可能發生的災難?